二、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展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重大科技任务有序实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实力整体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44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40%。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20年达到1504亿元。2020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超过2.8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从0到1”的原创导向,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抢占尖端技术竞争制高点。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天问一号”抵达火星,c919首飞成功,“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雪龙二号”首航南极,悟空、墨子、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多项实验取得突破,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建成使用,有力彰显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科技有力激发经济和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紧紧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布局“补短板”和“建长板”并重的创新链。移动通信、油气开发、核电等科技重大专项成果支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兴起。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和规模全球领先,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21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9家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中企业占76.4%,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企业占65%。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渠道更加顺畅,科创板上市企业超230家,总市值超3万亿元。
科技创新支撑民生改善能力明显增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推出更多惠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多项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国产化。以“任务式指挥”成体系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7天内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审批上市,目前4款疫苗已附条件上市,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科技贡献。85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科技力量。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转自:《求是》2021/06 作者:王志刚,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