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成果的取得,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广大科研工作者躬行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还需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
三、系统提升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不断破解制约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梗阻,激发更强大创新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当前,科技创新碎片化、创新主体各自为战的局面依然存在,迫切需要用系统思维整合创新力量。为此,要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坚持系统观念、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统筹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各地区、各机构的科技创新及治理工作;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力量优化组合,协调教育、科研、产业、贸易、金融、军地等各方力量共同行动,构建目标一致、有机融合、共生共荣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要坚持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战略咨询支撑国家工程科技战略决策能力的提升。
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集中精锐,对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进一步加强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研判,超前谋划部署,推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长期稳定的制度性资源保障;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强化工程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中精锐打好科技攻关主动仗;优化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打造体系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创新等,激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坚持人才引领,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队伍。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发挥院士引领学术风气和社会风尚的“头雁”作用,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精神。积极探索健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引才路径,关心、爱护青年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打通科技到经济“最后一公里”。深化院地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下的科技合作,不断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打通教、产、学、研、用之间的堵点;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努力解决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推动建立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技术交易市场,完善和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放管服”,激发创新链各环节主体的积极性。
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科技创新,主动谋划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深度参与国际科技治理。主动布局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推动更开放、包容、务实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全面提升科技合作层次和水平,构建全面融合的科技网上比较正规的买球软件的合作伙伴关系网络。瞄准国内外科技创新优势领域,重点推动与国外科技机构和智库的精准交流合作,携手各国专家共同探讨应对未来发展、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人类共同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治理,构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完)(转自:《求是》2021/06 作者:李晓红,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top